close

對於課綱微(危)調,很多人不清楚始末,或是資料看不懂。我分幾點來談...

一、簡要始末
1997年,李登輝在民意期待下,在國中加入了介紹臺灣的社會、地理和歷史(認識臺灣社會篇、認識臺灣地理篇、認識臺灣歷史篇)課程,一群希望兩岸盡速統一的學者,非常不滿,大加批評。
隨著解嚴、社會開放、政黨輪替等發展,高中社會科的發展,逐漸走向以多元的角度來看社會,不再像威權時期(以課程標準來規定)課本裡都是政府刻意挑選過事 實並強調一定價值觀,而是改用描述性的課程綱要,只規定高中課程要瞭解什麼重要的事件與時代重要發展,但不要求一定要用誰的角度來看事件。
可是那些非常希望兩岸快點統一的學者,當中有很多人很不爽臺灣現在的年輕人對於中國人身分的認同感低、違背傳統中華文化的美好,認為是李登輝和陳水扁把教 育搞壞了,導致臺灣人竟然很多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,根本就是培育臺獨意志,他們便透過關係,在教育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同意下,調整了課綱,洋洋灑灑地 改了很多內容,但卻又強調只改了一點點。
這樣的行為引發老師、社會團體、學生的不滿,抗議了一年多,也上了公共電視有話好說等節目跟政府代表辯論,但教育部堅持施行,眼看施行時間快到了,於是有學生用越來越激烈的方式抗議教育部...

二、程序問題
(一)由上而下的修改
課綱微調應是由下而上。(老師基於教學現場的狀況,要求調整)
兩年前高中數學和自然科在許多高中老師的期待下,微調了課綱,因為他們覺得在教學現場發現課綱有些不順或是該教卻不教的東西,所以改了課綱。(由下而上)
於是教育部就想說,其他科是不是也需要修改?便想委託學科中心調查一下老師們的意見。上述統派的學者眼看有機會了,便與國家教育研究院(簡稱國教院)搭 上,統派的學者跟國教院說,社會科有些內容有違憲的疑慮,我們弄個組織來檢查吧!於是教育部與國教院便委託一些人組成「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社會、語 文領域檢核工作小組(簡稱檢核小組),主要是在評估高中社會科是否有調整的必要,同時還有委託宜蘭高中視課務發展工作圈蒐集老師們的意見。
但是在宜蘭高中蒐集、調查完成之前,這個檢核小組卻自己提出臨時動議,說他們要調整這個亂七八糟的課綱,便找了志同道合者自己動手來調整內容。
最後,教育部公告後,卻說這是為了合乎憲法,並且也是高中老師的意見!?

(二)檢核小組的權限爭議
中華民國在擬定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時,一向都是教育部自己想怎樣就怎樣,相關法律不足,授權教育部要擬訂課程綱要,卻沒有更進一步的約束,於是教育部便自己制訂了一些關於你訂課程綱要的行政命令。
教育部基於作業上的需要,依照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標準法的規定,決定了檢核小組的存在只是基於任務需要的非常設編制,他們的工作應該只是檢查課綱是否需要改,但是他們便自己動手改,有跨越職權的爭議,但教育部卻接受了他們的調整。

(三)檢核小組的成員專業性爭議
撇除檢核小組的成員有特定政治立場不談,當中主要是哲學家、政治學者、地理學家、經濟學者、中文學者等,就是沒有歷史學家,他們當中的確有人曾經寫過關於臺灣歷史的文章,但並非專家,也不被歷史學界接受;但這次課綱調整程度最多的是臺灣史。
而當中的專業問題,請看附加連結的文章,這篇是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寫的文章。

(四)公聽會倉促並資訊不完整
課綱調整必須要有公聽會,教育部的確有開公聽會,但是時間很奇怪。
教育部1/10星期五將公文發出,請各校派一名老師(公民、歷史、地理、國文各一,三科分開)參加,依公文處理的時間,最早收到文的學校是1/14,公文 上要求1/16的公聽會1/14報名截止、1/17的公聽會1/15報名截止,有的學校1/15才拿到公文,但報名截止日是1/14。所以真正有到公聽會 的老師,各科皆不到50人,但全臺灣超過400個高中。
一般來講,公聽會之前會提供資料給出席者,但各校代表到會議現場才拿到資料,而且資料不全,因此其中一場公聽會有公民老師提出質疑,教育部沒有正面回應。

(五)表決草率
各區的公聽會以及分組會議,針對課綱的內容,最後應要表決,但各區表決的方式詭異。
教育部在提供給立法院的課綱微調書面報告中,清楚表示表決採行共識決的方式「決議」,也就是說在沒有人有異議的情況下通過,立委追問,教育部長說是用鼓掌通過的。
但是在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開庭時,教育部委任的律師說,有一場公聽會在無法完成下,讓每個老師將意見寫在寫條子,教育部收回去統計,統計結果是,只有寫反對 調整的算是「反對」,如果填「沒意見」的,以及有建議的(無論是什麼意見),都當作同意微調來統計數量。也就是說,就算老師的意見跟教育部的內容不一樣, 教育部還是當這位老師是同意微調的。
最後,分組會議後,教育部把公民、地理、歷史、國文等各科的同意票,全部算在一起,也就是說,同意國文調整的票數也會加在公民和其他科上面。

(六)忽略學科中心,卻又說學科中心參與其中
同上述,在課綱調整的過程中,教育部一開始是有發文請宜蘭高中所負責的視課務發展工作圈(學科中心的學科中心)調查,而學科中心依裡應有被請求協助調查, 高中每一科都有學科中心(例如:歷史學科中心在中山女中、公民學科中心在臺南一中、地理學科中心是臺中女中、國文學科中心是北一女中,)可是學科中心還沒 統計完,檢核小組卻已經有東西了,各學科中心幾乎不知情,甚至有「晚上要開會,早上打電話請學科中心派一名老師到國教院開會,但不知道要討論什麼內容」的 情形。
可是教育部公布課綱微調後,卻說有徵詢學科中心的意見,有參考學科中心的意見。宜蘭高中校長王垠表示,他看到公布才知道內容。

(七)教育部拒絕依法提供課綱微調過程的相關資料
教育部僅公開微調後的課綱,但早已引發老師們的不滿,因此有幾位老師分別向教育部申請調閱資料,另外也有民間團體申請調閱資料,教育部全部拒絕,表示依法可以不公開。
於是民間團體─臺灣人權促進會至臺北高等法院控告教育部,要求依《政府資訊公開法》規定應提供、公開相關資料,今年一月判決出爐,教育部敗訴,法院認為這是重大公共利益的東西,應該提供資料。但是教育部仍然選擇拒絕公布,之後並上訴。
教育部表示這涉及微調委員的隱私,但是三年前自然科和數學科的微調,教育部有公開委員名單,甚至以前曾在2003年就公布2006年施行的新課綱(95暫綱)的課綱修訂委員名單。

三、內容爭議
這次修改最多的是歷史,我在此簡述,本文附加連結的臺大歷史系周教授的文章,各位也可以參考周教授之前發的相關文章。周教授是臺灣史的權威,非常專業。
(一)課程「綱要」應規範的是原則,而不是細節
課程綱要應是要要求課本編寫時,應該要寫哪些東西給學生學習,課綱內容應不帶有特定族群的意識形態,也就是說,針對一件事實或概念的分析或舉例,只要編寫 者沒有寫錯,只是角度不同,國家應該要尊重。但這次課綱微調,卻在許多用字上,處處強調「中華民族」、「中國」的觀點,還規定寫出的人一定要怎麼去分析一 件事情。

(二)歷史與公民的共同問題─多元文化
「多元文化」強調的是,社會中有各種不同族群的人,有各自的文化,我們應該要尊重彼此文化,互相認識、瞭解、解決衝突、共同發展...等,而不是強調誰的文化比較優、誰的文化是老大。
但是在公民與歷史的幾課當中,這是課綱微調卻是把中華文化放大,或是一直強調臺灣大部分的人都是中華子民,享有中華文化。

(三)臺灣史強化大中國史觀,用中國的角度來講臺灣
歷史教育應該是看到史實,瞭解前因後果,以及對同時期的其他人、後來的人的影響,至於這當中應該怎麼去投入你對他的解讀和情感,並不是老師或政府要求你一定要產生什麼樣的史觀,而是你自己依事實和合理的邏輯去判斷。
但是這次課綱微調卻一直要求編書的人要怎麼去寫,處處都充滿了價值決定。

(四)微調的課綱中出現歧視性字眼
地理微調課綱中出現「外籍新娘」這樣的字眼,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認為這用語具歧視性。
教育部很早就接收到個訊息,他們也承認課綱微調這樣寫不妥,於是學者要求再度微調,教育部拒絕,教育部還說他們會跟書商協調,不要把這類的歧視性用語放在課本裡面。
但問題來了,依規定所有的教科書都要依課綱編寫,寫完送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教科書審查小組(由教育部找學者擔任)審查,通過後才能賣給各高中,課綱錯了就應該改課綱,怎麼會叫寫書的人不要照課綱寫?那我們幹嘛還要課綱?


以上,供各位參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蝸牛Y@ 的頭像
    蝸牛Y@

    蝸牛Y@的部落格

    蝸牛Y@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